- 张锦绣;马国强;巨正平;尤号田;涂宏涛;钮子鹏;
明晰区域生态空间的结构特征和未来变化方向,是权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、促使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。本文以滇中地区6个时相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,加入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11种影响因子,应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,预测并分析了在自然发展、兼顾相关用地政策的生态保护优先和经济发展优先三个情景下2030年、2045年的区域生态空间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。研究表明,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的总体精度为74.68%,Kappa指数为0.70,FOM值为0.035,模型预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。滇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总体表现为以农林空间发展为主,林草生态空间主要为其他空间扩张的用地来源,城乡生活空间基数较小且扩张较快,水域生态空间基数较小且变化速度相对缓慢。从生态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来看,人口、人均GDP、至道路距离为主要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,至河流距离、高程和年日照数是主要的自然环境驱动因素。在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中,林草生态空间土地面积减幅最小,水域生态空间面积减少率较自然发展情境中有所下降。
2025年05期 No.293 1-9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105K] [下载次数:118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11 ] - 魏琛;闵婕;
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,集成行政单元尺度和格网尺度,揭示2020年土地利用“三生”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,定量分析土地利用“三生”功能之间的权衡—协同关系及其强度,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构型分类进行可持续性评价。研究表明,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整体水平较低且城乡差异较大,生态功能空间分布格局呈现“四周高,中间低”的特点。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、生活功能权衡强度空间分布格局均呈现“西南高,东北低”的特点,生态功能与生活功能的权衡强度强于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大部分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处于稳定状态,两个核心城市以及东西部生态屏障带处于土地可持续利用低值区,存在严重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分异趋势。
2025年05期 No.293 10-17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093K] [下载次数:251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4 ] - 秦承炳;吕晓亮;李扬;
本文以2010年、2015年、2020年3个时期的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数据源,采用ArcGIS软件计算土地转移矩阵、标准差椭圆、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,分析蒙阴县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。研究表明,2010—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表现为园地、林地增幅较大,呈现林果化发展特征,未来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较为贫乏;建设用地总面积增加,建设用地变化分布方向向心且集中,城镇发展更加集聚;城镇整体上处于发展期,经济发展速度加快,土地利用程度逐步提高。基于研究结果,提出依据我国膳食结构变化以及“大食物观”要求,合理地将部分园地纳入耕地范围的设想。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区的自然资源管理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、土地开发利用和城镇化建设,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。
2025年05期 No.293 18-25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431K] [下载次数:374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8 ]